記得某次,在台北市東區某間裝潢還算體面的餐廳,正當我與友人用餐完畢正打算離去時,看見一位打扮時髦的少婦,帶著兩個孩子與一名「外國籍勞工」(為了避免爭議,如此稱呼)進了餐廳坐了下來。服務員遞上三份菜單以後,只見外國籍勞工看著菜聽似乎面有難色:當時我心想,她是因為看不懂菜單不知如何選擇,還是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不知如何點餐?沒多久少婦招了服務員,直接幫外籍勞工點了一份最便宜的雞肉義大利麵。這名外籍勞工會講簡單的中文,一邊要吃飯還要一邊照顧另一個比較年幼的小朋友,而少婦邊滑著手機;這看似平常不過的場景,如果不是最近的外籍幫傭餐事件,我應該早就忘了。(外籍幫傭已經成為家庭照護的重要支撐。余志偉攝)「外籍幫傭餐」這五個字因為出現在東區的某貴婦餐廳,引發了近日很大的歧視爭論。我們先來解構一下「外籍幫傭餐」:假設最大的爭議性是來自於這個長時間在台灣有貶低意味的「外籍幫傭」一詞,那麼,中華民國就是一個充滿歧視的國度了。google搜索一下「外籍幫傭」馬上就有成堆的項目映入眼簾,所有的人力仲介甚至政府機關,都不斷的在重複這四個字。有些名稱對於某些人看似比較能接受,諸如「外籍勞工家庭幫傭」。但試問,將其詞簡化,還不就是「外籍幫傭」?如果在人力仲介與政府單位中出現外籍幫傭這四個字乃客觀事實的描述並不具備歧視的意味,那為什麼加個「餐」字在後面,出現在貴婦餐廳,就是一種十惡不赦的歧視? 其實就英文來說,該餐廳的Nanny Meal就字面上並沒有太大的問題,Nanny Meal在美國還是一種給幼兒與老年人飲用的健康飲品;但Nanny Meal出現在一間台灣餐館,當漢語的語義是「外籍幫傭餐」的時候,人們所接受到的訊息就完全不同了。語言學有趣之處,就是特定的語言符號,出現在特定的場合,被特定的族群所表現之時,就會引起不同的聯想與觀感了。而一個餐廳或許無心的餐點命名,就是在這樣不經意的情況下惹上爭議。(台北東區餐廳推出外籍幫傭餐惹議後,旋即發出道歉聲明。) 菜單上翻譯的Nanny其實是我一看到這新聞時最大的亮點,在台灣外籍勞工的服務項目似乎還沒開放到保母這一個領域,很多外籍勞工要幫傭又要帶小孩其實已經違反了政府相關的法令。這樣的常態在台灣社會處處可見,多數人又視而不見:這樣壓榨/漠視外地勞工權益的常態,難道就不是一種歧視?這樣無聲的壓迫所帶來的影響,是不是又比一間餐廳上對於餐點命名的用語,傷害來的更大? 說到底,字面上的歧視或許並不是真正的歧視。 有些人會說,很多時候就算立意者沒有歧視之意,但並不表示其所帶來之觀感就不帶有歧視, 這樣的論點我完全同意,即便你沒有這樣的立意,但本心心證是他人無從查起的,真正帶來歧視的觀感,就是來自於不洽當的文字出現在不正確的場合。但我個人還是認為「外籍幫傭餐」可議之處,似乎不是這字面上顯而意見地階級劃分產生的爭議性。而是這些對於菜名不悅大鳴大放的網友們,又有多少人是真的在乎所謂的族群/文化/階級平等與外籍勞工權益問題?還是只是藉由揭發這樣表面上的「不義」,來掩飾自己對於眾多外籍勞工在台工作權利與尊嚴之無形的漠視?(對外籍勞工或幫傭的歧視無處不在,還不只是文字上的。余志偉攝)文字上的爭議是顯而易見,容易被查覺的;然而在台灣,真正需要被討論被改變的「文字爭議」,例如國號,領土範圍,首都在哪等等,卻少有人關心。一個餐廳因為菜色命名的無心之過,引起有無歧視外籍勞工的軒然大波:我們應該多想想的地方,不是這間餐廳有沒有歧視外籍勞工的意思:而是這樣文化與階級上的歧視,就算不存在文字之間,我們還是繼續用另一種行動來支持貶低外籍勞尊嚴與漠視其工作權!這樣的現象,是不是又比文字上輕易可造成的階級與種族對立,更無形且可怕呢?*作者任職於樂器貿易公司全文網址: 觀點投書:歧視不在文字 而在文化Powered By StormMediaGroup
FBFF5934D4B4C155
留言列表